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1章 户部尚书侯恂(2 / 2)


除了银子之外,粮食更是一个国家的根基,而现在朝廷户部的粮食储备,竟然只有三万石,也就相当于后世三百来万斤粮食。

按照一人一天一斤口粮来算,这三万石粮食,也就只够三万人,吃一百天,三百万人吃一天。

想想朱勇就感觉可怕,偌大的大明户部,竟然只能拿出这么点银子和粮食。

估计此时随便在京城,抄个贪官富商的家,都能搜出比这多的银子和粮食。

“好,好啊,整个户部仓库,现在都能跑老鼠了吧!”

朱勇脸色难看,气的不行,呵斥道。

“圣上,微臣也没办法啊,朝廷每年光是辽饷就要五百万两。

再加上近两年灾旱连年,大量灾民需要赈济,还要剿灭逆贼,户部的银子花的太快了。

这不是微臣精打细算,节省开支,户部现在恐怕连二十万两银子都剩不下。

不过,很快秋收完成后,朝廷收上下半年的税收,应该可以缓解一下朝廷的财政压力。”

侯恂见到朱勇发怒,也是有些惶恐,急忙解释道。

过了片刻之后,朱勇才让自己愤怒激动的情绪,平复下去。

朱勇知道,这个时候光是愤怒,解决不了问题,他得尽快想办法弄到银子,才是重点。

“那你预计,秋收税收朝廷能收上来多少银子?”

朱勇问道。

“回圣上,按照往年推测,下半年朝廷预计可以收上来两百三四十万两银子。”

侯恂预测道。

“不行,太少了。”

朱勇一听,直接说道。

因为,朱勇十分清楚,就算到时候朝廷收上来两百万两银子,但整个大明朝廷到处都需要钱。

养兵需要钱,赈灾需要钱,剿匪需要钱,维持大明朝堂运转等其他各个方面,也都需要钱。

朱勇敢保证,到时候下半年的税收刚收上来,恐怕还轮不到他动用,就会被朝堂上那些大臣,以各种名义要走。

侯恂何尝不知道这一点,但朝廷收不上银子,他这个户部尚书也没办法,他也变不出银子。

“圣上,要想增加税收,恐怕就只有向百姓加税了。”

侯恂此时对朱勇献计道。

听到侯恂这么说,朱勇抬头瞪向他,冷哼一声,说道:“这就是你想出来的办法?加税,你们除了知道向百姓多征税之外,还能想出其他办法吗?

你们算算,这两年朝廷已经以各种名义,向百姓增加了多少项税赋,再增税,还让百姓活吗?

你是嫌现在中原各地的流民和乱匪太少了,逼得更多百姓活不下去,去投奔那些乱匪是不。”

“不,微臣不敢,圣上息怒。”

听到朱勇如此严厉的口气,侯恂也有些害怕,赶紧跪下认错。

朱勇是越说越气,他这几日也对大明现状,有了充足了解,大明每年向百姓征收的各种苛捐杂税,真的是非常多。

单单有名的‘明末三饷’,就是压在大明百姓身上的大山,不知让多少百姓背井离乡。

好在此时还是崇祯九年,‘明末三饷’中,只有辽饷开始征收,至于剿饷和练饷,按说要等到明年和大后年,才开始征收。

现在,既然朱勇来了,他就要改变这个错误。

朱勇觉得,朝廷有向那些贫苦农民,征收那么点税赋,通过其他方式完全可以获得,还能保住更多民心,保住大明最后一口元气。

要是朝廷没钱,就向农民加税,而农民再被他们头上的地主,狠狠剥一层皮,再加上灾旱减收。

一年下来,一家农民辛辛苦苦种的粮食,到他们手里的所剩无几,连一家老小都养不活。

这也是此时,大明中原流民遍地,乱匪四起的根本原因。

所以,朱勇十分清楚,此时他要是再下令朝廷向农民加税,就等于自己服毒药,让大明加速灭亡。